我校教师参加2025年春季学期全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会
阅读:次
更新时间: 2025-03-31
摄影:
编辑:wangyan
3月28日上午,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派何雨灿老师和张燕老师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参加了2025年春季学期重庆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会。与会领导及专家包括: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邹渝,重庆市教委宣教处副处长尤春艳,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澎,以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主编张习文教授等。
邹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形势与政策课建设须打破照本宣科模式,紧扣学科特色与学生特点,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 邹书记强调,优质课程建设需持之以恒:教师要深入解读国家大政方针,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理解时代变局;直面人口结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等现实挑战,强化课程时效性与针对性;聚焦“两会”等时政热点,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把这门课程“上到学生的心坎上”。针对课程建设方向,邹书记提出“三维贯通”要求:上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天线”,中融国家发展实践的“实行”,下连学生成长需求的“地气”,真正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接下来张习文主编结合21年从业经验,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发表见解。他提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心怀热忱,从“讲什么”“讲得准”“讲得好”三重维度提升课程质量。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张习文建议:聚焦国家战略与青年关切,增加人工智能、全国两会等前沿热点专题,通过即时性专题解析展现课程时代价值。发言中,张习文特别肯定四川外国语大学在会务组织与思政创新中的示范作用,并向全国高校教师发出寄语,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时要具备专家的高度,学术的深度以及教育的温度。
最后刘澎研究员深度剖析中美关系演变趋势。基于国家内生动力分析,他将特朗普执政内核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回归”——即以经济利益为决策核心,推动政策向单边主义倾斜、战略向本土利益回归,并通过执政初期的行政令签署清单及政策优先级排序,揭示了其“交易型政治”的底层逻辑。 刘澎系统对比中美国力消长态势,指出中国在产业链韧性、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持续突破,与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动态制衡。针对“中美必有一战”的论调,他强调双方在经济深度互嵌、核威慑平衡及全球治理需求等多重约束下,爆发直接冲突的可能性极低,预判未来将形成“竞争性共存、差异化共治”的两极化格局。
本次集中备课会,专家学者齐聚研讨,围绕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优化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编辑:张燕/图片:何雨灿/审核:孙文东)